试议新《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实施对策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魏月香
 
[摘  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要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师自身应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行动研究,不断进行反思,改变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顺利地实施新的课程标准。
 
 [关键词]  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特点
 
2001年五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上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着重强调了目前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下同)已经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标准》表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每一特点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实施《标准》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英语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使学生达到规定的目标必须熟悉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广义的教育理论和专业教育理论。我们要熟悉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了解教育规律,以便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记忆、观察、思维和兴趣习惯、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掌握这些场规律性的知识就可以避免在教学中走弯路,就能跟据学生智能发展和外语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工具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一个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掌握语言的本质特征和特殊使用规律的知识,即语言学知识,要掌握外语教育语言学理论。外语教育语言学的知识对语言教师有两大用处:一是使他自己更好的认识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和语言使用能力。二是在他语言教学活动中自觉地遵循语言习得和发展的规律,选择和使用符合语言使用规律的教学方法。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使用语言的环境并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培养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要想成功而有效地组织好教学活动,教师应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应当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要加强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学科教育理论的学习,要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在三个”A”字上下功夫:Awareness(自我意识),这里所指的是语言意识和教学意识。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炼.要用正确的语音语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所说的句子不仅要符合语法规则,还要符合英语国家人的说话习惯。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的情况要心中有数,既有统一的要求又要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uthenticity(真实性),包括语言的真实性和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尽可能地真实、地道,尽量避免和减少母语对目标语的干扰,努力克服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负迁移现象,课堂教学活动要尽可能贴近外部世界,为语言的使用创设真实的情境,要善于把握时机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加以使用;Autonomy(自主精神),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不盲从。随着新《标准》问世,新的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将应运而生,要提高自己对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识别和选择能力,以及自行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能力,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所在地区和学校特定条件的方法和路子,实现新《标准》所制定的目标。
    
    二、以能力为目标的分级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标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毕业整体设计英语课程,将英语课程的目标按能力水平设计为九个级别。级别的设定与年级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等同于各个年级。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参考目标;二级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参考目标;三、四、五级为初中阶段的教学参考目标;六、七、八级为高中阶段的教学参考目标;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学校和其他学校外语特长学生的教学参考目标。《标准》规定,二级、五级和八级分别为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一门课程的目标及其在各个年级教学分项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目标制定的基础是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和对教学规律的掌握。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果、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感情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学生在这五个方面综合行为是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H Gardner 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相一致的。多元智力理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了教师角色和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H Gardner 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除了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和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自我反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和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Gardner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他还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多元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的发展出来。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教学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主旨。要尽一切可能分析学习者的需求,要分析即时需求和未来需求(immediate needs and future needs),尤其是在某一群体中的需求,明确语言教学的要求(1anguage education aims),确定课程教学的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标准》规定的目标。
 
三、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知识的讲解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法中,经典的模式是三个P,即:presentation(讲授);practice(操练);production(产出)。虽然,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和外语交际教学思路的广泛应用,这种传统的经典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但是这种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相当流行的。因为这种模式对教师而言是“安全”、“可靠”的,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终极目标,也体现了教师的作用和权威;另一个原因是教师往往别无其他选择。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最佳的教学法,以为只要找到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就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盛行教学法的对比研究,想通过这种研究找出一种最佳教学方法,但这种研究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因为每种教学法都有其得以确立的理论根据,而且从来也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绝对有效的。各种教学法的竞争、盛行和没落常常会使教师或盲从或无所适从,成为某种时髦教学法的牺牲品。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外语教学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最佳教学法。外语教学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边项交互影响的过程。要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采用折衷的教学方法(即所谓的selectic method)。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条件。尤其要努力创设一种尽可能贴近真实环境的情境,让学生们把所学的内容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一个从“在正式的环境里有意识的学习”向着“在非正式的环境里的潜意识的习得”过渡的过程。教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步骤,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交互式和交际性语言教学模式是目前在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的趋势。它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信息、知识交流和思想沟通。课堂交际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完成的质量,教师应当尽一切可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课堂活动中用目标语与教师和学习伙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培养自己用英语交流和做事情的能力。课堂交际同样应当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者、帮助者,是学生活动的向导,而不是课堂活动的垄断者。而要这样做,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发性启动给予积极的肯定与引导,从而引发出正确的反应。交互式和交际性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交际性,他应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现有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参与和学习的机会和语言习得的机会。教师应当营造一种宽容、友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和合作。当学生遇到表达困难时教师应能为他们提供有力的语言支持,不仅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且还要为他们分担困难提供心理和情绪上的支持。同时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要能做出恰当在线决定(online decision)。通常,课堂交际的模式是“教师启动(teacher's initiation)——学生反应(students’response)——教师评价(teacher's evaluation)”。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学生不回应教师的启动而代之以自行启动,或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对这类情况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应变措施,由微观调控转变为宏观指导,引导课堂交际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四、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目标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标准》还强调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当地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要,积极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任务型”的教学(task based teaching/instruction)是一种以完成预设任务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利用教师所给的语言信息,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获得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的成果。通过任务型教学活动应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标准》指出: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即authentic)。真
实性(Authenticity)是交互式和交际性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使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是密切相连的,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强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6)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为要实施任务型的教学,教师要加强教法和学法的研究,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学生认知规律,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会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五、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评价体系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成的多样化。除学校、社会、家长、同伴外,教师和学生是评价的两个主体。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定性评价(qualitative evaluation)和定量评价(quantitative evaluation),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和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传统的评价体系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重显性常量,轻隐性变量;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实行新课程标准,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很多:如课堂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问卷调查、平时测验、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学习档案等。建立学习档案(portfolio)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有人把Formative evaluation称作Portfolio evaluation。这是一种简单易行也很容易生效的方法。把与学生学习过程有关的资料包括有声和无声的记录,如:作业本、磁带、磁盘、图片和评估表等,收集在每个学生的档案夹中,一般是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的方式包括教师点评(teacher assessment),学生自评(self assessment)和学生互评(peer assessment)。通过检查帮助学生加强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意识,达到自主发展的效果。还有一种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是签订学生学习合同(study contract)。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通过民主协商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同时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定期检查教学双方执行计划的情况,不断发现学生取得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达到学生语言学习和习得的目标。教师与学生的计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及时修正;使之达到最优化的程度。形成性评价是和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及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紧密相连的。反思性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面,而应注重语言教学的“过程”。要采取多种方式(如写教学日记、写教学报告、进行问卷调查与座谈、对教学进行录音录像、请同行听课或听同行的课等),对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估和研究。
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对中小学的外语教师意味着严峻的挑战。只有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实质,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教学观念,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出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崔允鄣,张华.墓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1.
    [3]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Wilga M.Rivers,Interactive languageTeaching [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Kenn E. Johnson,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6]Jack C.Richads & Charles Lockhart,ReflecfiveTeachingin Second LanguageCl
assrooms[M],Cambridge Univenlty Press,1996.
    [7]Michael J. Wallace,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Teachers[M], Cambridge Un
iversity Press,1998.
 
 
 
 
 
 
 
 
 
:此文曾获成都市外语学会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