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开展《在班会课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有感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张文勇(610017)

【摘  要】当代中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掌握知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此情此景之下,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员 的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班 会   班主任  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一.班会课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国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大批涌现。同时人们普遍形成一种共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数是独身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掌握知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如此情此景之下,仅靠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显得苍白无力。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种教育背景中,学校的班会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班主任能否抓住此教育契机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及成都目前的实际情况之下班主任+心理咨询员 的模式(即充分利用班会活动,把班级活动与心理活动结合起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是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最为有效、最为科学的模式。

二.班会课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部分内容及其设计步骤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高一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这一学年中开展了“心理及心理问题其实并不神秘;越过代沟——中学生亲子交往篇(家长篇、学生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自我教育篇;我与网络”这些专题内容是在对当前高一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与现状的实际调查基础上确立的。通过学生以及部分家长的反馈,在中学生当中开展类似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当必要和有成效的。学生非常喜欢家长非常赞同。尤其是,部分家长在面临孩子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接触到相关的中学生心理教育的知识,似乎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即或不能彻底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至少也降低了自己的心理压力。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问题,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解决孩子存在的各种弊端。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严格按照设计的步骤进行。(步骤见附表一),此步骤严格按照管理学的相关原理进行,有理论指导,有活动设计与具体措施,同时有活动的反馈与监控。

三.开展此课题的收获与体会

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无论是活动的组织者——班主任,还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学生都受益匪浅.

(一).班主任在开展此类活动中首先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以增加必备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在这一年中,我阅读了《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精华——如何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中学生人际交往指导》、《高中班主任》、《教育的智慧》、《心理咨询》、《给教师的建议》、《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书籍以及有关心理学的杂志和报刊。通过大量书籍的阅读使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使我开展的活动逐渐深入到学生中并得到学生的欢迎。这集中体现了正确意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定有收获的哲学原理。学习的路在延伸,理论的根在扎深,实践的成果让人开心。

二).随着理论知识的学习,心境更加的开阔,对学生问题的看待与处理有一种“会当临绝顶,一览泰山小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听之其来由之而去的红尘漠然,而是“知之其由何而来又会因何而去”的一种坦然。这种心态的定势必然让我们在处理纷繁复杂的班主任工作当中游刃有余。

(三).在这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针对学生主要存在的或将会发生的一些心理偏差开展活动后,其表现尤为明显。例如在开篇——吞噬生命的隐形黑洞活动开展后,很多学生都破除了一些对于心理学的错误思想,同时明了:心理患病就如同人的躯体患病 一样,是正常现象,而且及早的就诊就象躯体疾病(例如感冒)一样很快痊愈。如果我们坦然的面对我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就像对待感冒一样,并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一些社会极端行为(自杀自残等)就不会觉得是神秘不可恻的了;例如脾气暴烈、经常打架的学生华某某在“自我调控、自我约束”心理教育活动后主动找我借一些情绪控制方面的书籍;在“正确处理同学以及家庭关系”活动后,许多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我从来没意识到人际关系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与学习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我得注意了”。在“我与网络”活动后,经常上网甚至几夜不回家的周某某同学下课后对我说,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虚幻的世界中,我要找回现实世界中的我了。

(四).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中作为指导者的班主任应该坚持以下一些原则,才能让活动思想真正浸透到学生的心房: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它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体现了对学生的接纳与关注。接纳是教师将学生看作能够相互平等交流、沟通的朋友。关注是尊重的一种表达,在活动中,教师要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不要轻率对学生的观点横加批判。真诚是学生与老师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胸怀坦白,决不要掩饰自己。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其中一员的身份谈自己知识的感受,让学生觉得可亲可信。第二,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这种活动不是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能进行的,他需要以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为前提。良好的集体舆论在活动中往往可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共识,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因此一个有良好氛围的班级集体往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保证。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活动是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活动。学生自愿、自主的参与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机制。在选择主题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动机。当学生还不具备这种动机时,教师应设法引导、培养。引起学生对此活动的动机与兴趣,它是活动成功的一半。在活动的筹备及活动的过程中,应选择一部分让学生自己来策划、主持。在过程中进行教育,在体验中促进成长。第四,做好教育活动的准备与小结。在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绝对的旁观者。教师就应该像导演一样对活动的过程进行精心构思。明确每个主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根据目的写成具体的方案;让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了解具体的方案;实施方案;作好活动的小结(即活动的得与失),以利于下次活动的改进。在批判中前进,在经验中升华。第五,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教师在进行教育及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来对待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因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心理问题都是随机的,会因时而变,因人而变,也会因事而变,新问题与新矛盾将层出不穷。有些时候,活动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个主题所能涵盖的。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洞察力,具备创新的意识与勇气,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设计出经典的主题与活动,让学生乘心理健康之舟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

四.在班会课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惑

在开展此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困惑与希望同在,失落与收获并生,唯有亲自参与与体验才深蕴路之艰辛,收获之不容易。现将在开展此心理将康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困惑寄之笔下。

1.班主任的心理素质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养要能得到深刻的考验。在面临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所持的态度,认识问题的出发点,以及对学生应具有的关心、耐心、责任感,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中的大问题。班主任的心理问题在此时受到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既来自学生复杂的心理世界、同时也来自于学生家长复杂的心理世界(甚至病态的价值观、教育观),组织者精心的心理教化取得的一点成绩,往往会因家长的错误教育在瞬间被冲淡,被社会的污浊彻底所诋毁。

2.注意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管理的界限(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就是纪律与爱心教育的界限),处理好个别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班级整体发展的关系。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班级管理的秩序会因这种心理教育效果的缓慢性而在一定的时期内受到影响。特别是当一个班上存在有好几个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或者说起伏性比较大的情况,更容易导致普遍性的秩序问题。此时,作为教育者的班主任面临班级秩序与几个学生的长远发展关系的权衡,任执一端(顾及个别忽略整体或者顾及整体忽略个别)都是不理想的。要在困惑与感悟中思索与奋争,寻找一条高效、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让德育教育的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舟并驾齐驱。

3.专业知识的缺乏和时间的有限与面临学生的复杂心理问题的矛盾。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越是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越是体会到专业知识的欠缺。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由来已久,起因复杂,生理与心理夹杂。所以仅靠一般的心理辅导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例如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由家长所引起,教师居于角色的限制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班主任工作的繁琐与教学的重担,时刻让人觉得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

4.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价值错位。班主任利用班会课主要是进行德育教育,在利用心理健康对德育教育进行补充之时,很容易造成两者的错位。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个体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与德育教育中追求理想、顽强拼搏似乎背道而驰;道德教育要求个体服从于整体,具有高度的约束性,又使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的不到宣泄,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价值区取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保持价值中立;道德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道德教育遵循公开的原则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遵循保密原则。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道德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又有可能对道德教育形成阻碍。

附表:

 

 

 

 

 

 

 

 

 

 

 

 

 

 

【参考文献】

1.《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2年第1期

2.吴增强 《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8年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资料》 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  第二辑  2001年7月

4.夕浪 《中学生人际交往指导》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5.班华 王正勇 《高中班主任》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6.《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价值错位》  李醒东  《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2年第8期

7.《心理咨询》   陈秀芳  《教育探索》  1994年第二期

 


张扬个性  熔铸和谐班集体 

                  ——关于班级建设的思考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费安文  610017

 

内容摘要

班级从建立到发展巩固,乃至和谐完美,对身处其间的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谐的集体是开放的,包容的,个性可以在其中得到尽情的表现机会;个性的张扬需要引导,需要目标来统筹,有张力才有韧性,有认同才有改变,个性越丰富的集体,越有可能拥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和谐、进步、有益的集体;个性的变化发展和集体的变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越是“另类”的个性越应成为集体建设的助推器。

关键词】张扬个性、班级建设、和谐

 

说起个性,每个人似乎都不同,你是你,我是我,一人一个样,难于认同,难于融合;说起班集体,团结的,进步的,整齐化一的概念往往融入脑海,集体讲究共性,要求人们摒弃许多个人的东西,以求得统一。个性和集体看来是矛盾的,但无数的班级每天运转着,将无数个性迥异的学生集中在同一片屋檐下,共同度过几年的生活。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面对这种事实,研究学生,寻找办法,在张扬的个性和和谐的班集体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与学生一起共同熔铸和谐的集体,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有人认为班级建设应以整体为中心,个性必须服从集体的需要,这实际上脱离了学生发展的实际心理、身理特征,是对学生个性的抹杀,不仅达不到建立良好班集体的预期目标,反而会造成个体与集体的对抗,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排斥、冷漠,最终使班级变成一盘散沙,这样的后果短则害学生三年,长则使一部分人终身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班主任凭一腔热血地工作,不如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心灵,学生的需求。

当今社会五光十色,信息高度发达,物质文明丰富,家庭背景差异明显,学生个性突出。因此,班级的建设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对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的评价、判断,都必须也只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班级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的一切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既是班级的组成部分,更是班级的主人,主人对待班级的态度决定了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而主人的态度直接来源于对班级的认同感,也来源于班主任对班级、对学生的态度。班级不是班主任的私有财产,班主任却是很重要的一环,作为认知程度、理性程度远高于学生的老师来说,是否能把学生当作一个理性的人来看待,是否能正视每一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差异尤为重要。差异不是一个集体必须消弭的,差异恰恰是个宝,是价值的体现所在。

来自社会不同层面,不同背景的学生汇聚在一起,班级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对“原材料”就没有选择性,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激活学生的能动性。诚然,每一件事的好坏、成败有一个标准,不同的人做起来,可能效果会有差别,但孩子是发展的个体,本来我们的追求也不是十全十美,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新的事物,有什么可责怪的呢?不完美也精彩,何必醉心于大一统的整齐化一呢?班级不是军营,少一些苛求,可以多一分追求,找一点责难,可以多一层发展。对个人来说,保持个性,也能增强自信,保持自我,才能增强自尊。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性格,还拥有共同的平等,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都是学习的参与者,是班级的建设者,学生也才有热情到集体中去表现、去展示、去构筑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班主任面对学生的个性时应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就是引导大家建立恰当的班级目标。目标的设置必须联系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目标不能太高,否则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和希望,使目标丧失动力作用;也不能过低,如果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往往缺乏激励意义。恰当的目标必须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实现某种价值取向。有了这个目标意愿,所有的个性努力才能遵循同一方向,虽然不可能平行前进,但整体的进步是可以期待的,而且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一旦被调动,学生往往还能自觉调节其个性,使之更容易与集体融合相互促进。事实上,人们寻求建立共同目标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一项重要的事业和使命。学生对集体的目标有了良好的期待,每一个人的使命感得到激发,便会各尽所能,真正做到为班级建设贡献力量。此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理、自强、自主、自立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主人,集体和个人若鱼水之欢,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个性越张扬,班级越突出,集体越有凝聚力,三者间形成良性循环。

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因为个人能力的差异,学生进入集体之后会有一次不自觉的自我定位,而很快,班集体中会出现上到班长、班委,下到组长、课代表和普通同学的角色分工,此时个性的表现是激烈而隐蔽的,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渴望被认同、被尊重、被重视,每一个人都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定位,达到理想的位置。我们必须相信并承认:每个学生都有价值,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但每个学生的潜能又不一样,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个性价值挖掘出来,我们不是“淘金”,银子和铜都是有价值的,因此担当班干部的机会也应普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班级更需要不同的色彩和个性表现。

个体的差异存在是客观的,角色分工也是必然的,有的同学适宜能力强些,交际能力强些,或成绩突出些,往往一好遮百丑,很快在班上表现出来,起到带头作用,被承认,被拥戴,他的个性也就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会春色满园。更多的学生,也许还在观望中,在寻找自己的合理定位,此时的班主任应该成为机会的提供者,充分了解个性不同的同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为集体贡献的意愿,都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为班级增添新的光彩。承认学生的潜能并提供相应的表现机会,将集体的概念引入更高更广泛的空间,尤其承认和重视普通同学为集体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哪怕只是扶了下扫帚,捡了张纸屑或借了块橡皮给同学,路边问声“老师好”,都是值得表扬的。以集体的名义对个性的承认,将使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扬,集体像大海,纳百川,吸涓流,只要是有益的,就是集体需要的,当一个学生感觉到班级对自己的需要时,他也会感觉到个体对集体的需要,当他感觉到自己是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员,也会把集体当做不可或缺的,此时学生的个性定位会更多地以班级的利益为参照坐标,自觉地加以调节。以有益的个性为集体服务,将有悖的个性收敛,避免和集体的需求冲突。因为任何一个人在一个得到承认和重视的环境里,有了定位后所注重的便是巩固和提高。

事实上和谐的班集体也需要丰富的色彩,也需要张扬的个性。人总是在追求变换的,新鲜的东西。班集体固然有自己的规范,但决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的东西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而且学生在成长,思维在丰富,学生在感觉自己的变化时也盼望集体能重视自己的变化和顺应自己的变化。同样,集体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也需要不断补充、更新活络的元素。学生不同的个性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供了多元的素材,集体又要像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永远保持着活力。活力的源泉就是学生张扬的个性。集体要大度,要容纳、要吸引不同的个性,要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那么,每个学生张扬的个性也将乐于为班集体奉献,在注重个人定位的时候也将重视班级定位,在发展自身的时候,也会重视班级的发展,合理建设其乐融融的集体。

大多数学生很容易地将自身个性与班集体相互融合后健康正常地导入发展轨道。也有少数例外,在一般人的眼里被归入“另类”,他们也许成绩优异,也许性格乖僻,但他们总能制造出一些事端引起人们侧目,他们的个性过于张扬,超出常规,似乎与集体的利益格格不入,横看鼻子竖挑眼,他们往往是集体的不和谐音符,最容易制造出矛盾或成为班级恐惧的根源。

其实即便是“另类”,也有其形成的根源,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他们往往争强斗狠,但有一口气在,也不轻言退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首先要保住自己的尊严。集体如果排斥他们,他们不怕,连被别人当做“另类”的白眼都不畏惧,又何足惜一个两个怜悯、同情。最是这样的学生往往拥有特殊的才能和心性,他们在拥有破坏性的能量的同时,也往往能给班级带来欢乐,甚至是出人意料的喜悦。

建立和谐的班集体,当然不能拒绝“另类”们的存在,而要充分利用“另类”的张扬,为集体所用,为集体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布罗尔说,二十一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当今社会是竞争和协作的社会,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没有张扬的个性导致缺乏竞争的激情,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再强的个人也会在汪洋恣肆的社会中碰的头破血流。学校、班集体就是准社会,集体的生活就是社会生活的实践基地。集体发展和个体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班集体内部间应有激烈的个性冲突、碰撞、竞争,在竞争中融合“另类”,寻找到共性,相携相扶;对外,就会表现出融洽、和谐的共性特征,整体上与外界竞争,进步。

班级从建立到巩固发展,乃至和谐完美,对身处其间的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谐的集体是开放的,包容的,个性可以在其中得到尽情的表现机会;个性的张扬需要引导,需要目标来统筹,有张力才有韧性,有认同才有改变,个性越丰富的集体,越有可能拥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和谐、进步、有益的集体。

 

【参考文献】

[1] 王延龄  以人为本 提高德育质量[M]; 北京师范大学附校学报;2002,3.

[2] 沈小红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M] ; 班主任之友;2001, 12.

 


素质教育呼唤良性的师生关系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江晓音 610017

【内容摘要】

现行的教育模式具有单向性、功利性和间离性,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进行自我完善,作出独立的判断。也难以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教育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对当今的素质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良性的师生关系具有和谐性、互动性,同时教师还应当具备一颗真诚、纯洁的童心。

【关键词】素质教育   师生关系   特点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因此,虚实教育也应运而生。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其核心。在面临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将全面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之时(这以说法未必能得到许多同行的认可),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呼换良性的师生关系。

在论述这一命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考查一下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中师生关系的状况如何?因为,师生关系的物质基础是师生之间的教育活动(广义),所以先来检验一下现行的师生活动。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单向性。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角色,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这种师生活动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承袭。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之所以能长期的存在,应试教育的需求使之然。为了大面积、大容量的灌输知识,这样的师生模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它的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进行自我完善,作出独立的判断。

2、功利性。应试教育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因此服务于它的师生关系也必然有着这种特点,为此,才能满足各种衡量教育质量的硬性指标。师生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而提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是失却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更为严重的是,功利性正有发展为物质性的趋势。"有偿家教"、"集资赞助"等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也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 间离性。这是师生活动的功利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唯应试、升学为任,没有情感的交流或少有之,怎能不产生隔膜间离?此外,教育者自身也有不可推委的责任,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少交心谈心、"话语"单薄、单调使师生活动日益生疏,愈发陌生。

应试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能长期存在定有其合理性——顺应了整个教育的需要。但其不合理性,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难以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特别使对素质教育而言,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为什么素质教育要有良性的师生关系作后盾呢?首先教育本身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活动,没有人与人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所谓教育。换言之,教育是通过师生关系借助其他物质条件和手段,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的活动。古今中外皆然,无需多说。其次,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过程决定了它必须依托良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素质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已任,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是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由此,师和生都不能忽略其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方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如不健全,这自然难以做到。可见,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良性的师生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任务都不能完成,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这里,笔者需要提一下的是,良性的师生关系并非一个规范的概念。只是区别于应试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它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思想观念

中国素来有尊师的传统,荀子首先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到同样高的地位,并明确提出“师道尊严”。在儒家思想中,教师被塑造成楷模,所谓“一日为师,终身是父”师生关系上升到父子关系。这种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对教师从教和学生从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造成了学生师云亦云和为师是从的负面影响,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时代的发展不能脱离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影响而存在,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虽和封建时代有着质的不同,但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中消极因素的阴影。许多教师视自己为权威,在严肃纪律的约束下,在轻过程、重结果的教育评价的导向下,教师的威严得到了极大发挥。然而,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对教师是敬而远之。我们教育中对教师完美楷模的过分追求,只能说是一种理想化的主观意愿,它带来的是教师自身工作的额外压力和学生在感情上对教师的疏远。于是,教师为维护自身的尊严匿藏了真实的自我,它在降低教师威信的同时,也压制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世纪的青少年身处的社会具有高度的信息化、国际化和变革性。他们接受的是进一步改革开放下市场经济的浪潮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他们在鄙视落后和保守,追求新异的同时,也较老一代的人富有现实感和理性精神。他们讨厌一切虚假和不切实际的说教。他们崇尚个性,具有很强的民主和平等意识,希望老师是他们真诚的朋友。

从青少年的这些特性出发,教师要做好工作必须转变观念,放下架子以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的身份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情绪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和谐共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前者应是"全",即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实施教育。因此师生关系应和谐顺畅,这样使师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笔者认为,和谐的情感共鸣,只有当认知成为学生的情感需要,而同时教育又成为教师的职责所需,才能达成,素质教育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师生互动。师生主体论认为,教育是在师生互动基础上,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全面施加影响的过程。良性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即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因为只有当教育的教学指向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一致时,才能达到最经济、快捷的教育效果。所以要求师生互相适应,达成默契,相互补充。当然这都要以和谐为基础。前者是动态,后者是静态的。

总之,我们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存同去异,教学相长。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在这方面,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大教育家,如陶行知、叶圣陶、马卡连柯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当然,爱学生的前提是热爱自己的事业,爱心所包容的内容是广泛的,这不是本文所论述的内容。爱心是如何形成的?首要的是把尊重、信任学生看成是首要工作,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人格独立平等的主体。尤其是班主任要经常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保持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对特殊学生要特别的关心和呵护。当然,情感交流是一个有步骤、有计划、有层次的反复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有些班主任在工作中非常注意用谈话、周记、书信等交流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身上的特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人与人的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化,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应更迅速、快捷,这样的尝试以便更好的促进师生交流。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挖掘学生身上的可师性因素可以强化,激励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师生合作打下基础。

所谓师生合作,即前之所以说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它在师生关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境界。合作是现代生活中交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因此,师生合作也给予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促使学生自我塑造,逐步形成各种社会交往中应有的品质。在教育实践中,但凡成功的班主任,都能善于精心培养班级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制定目标,而不是包办代替,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完成。

此外,教师还应当具备一颗真诚、纯洁的童心。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设身处地。这也是缩短师生距离,增进沟通所必须的。虹口区三中心的毛蓓蕾老师,南京的思霞老师都已年近花甲,却能成为学生的忘年交,知心朋友,其中他们拥有童心,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小也是个中原因之一,为他们成功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然,爱心并不是无原则的溺爱,童心也决非停留在稚嫩的层面上,这在认识上尚无异议,但在操作上,却易陷入误区,把素质教育看成放松学生的要求,无原则无目标的教育,误以为要彻底屏弃应试这一测试手段,使音、体、美成为今后的课程主导……若在这样的原则上建构师生关系,其必然是扭曲、变形的,会给教育带来重大的损失。殊不知,我们所论述的良性的师生关系并非要改变“严师”的形象,无目标,无要求,学生无法成材。素质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只是笔者一点拙见,也是对素质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一点己见与补充。

综上所述,良性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的教育手段提供条件!

人类面向二十一世纪需要新型的教育!

教育走向二十一世纪呼唤良性的师生关系!

【参考资料】

黄全愈《中国教育的哲理困惑》

熊贤君《中国教育管理史》

《班主任工作之友》2002年第七期

《班主任工作之友》2002年第十期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

——浅议激励教育法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   魏月香  (610017)

【摘 要】

激励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在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探索。激励教育就是创设一种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激 发学生的主体动力和内在潜能,培养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促使他们在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和个性特长都获得全面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人。

本文阐述了激励教育的涵义;论述了激励教育与素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关系;笔者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提出了激励教育模式在班级管理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应用思路;探讨了班主任在实施激励教育时更要把握好

【关键词】   激励教育   班级管理  素质教育

 

激励教育是以激发、鼓励、勉励为原则采取一定措施如激发兴趣、提示愿望、给予奖励或荣誉,提供方法或方便条件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则,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激励教育是一种针对当前学生学习实际,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以改善学生学习心理品质为中介手段,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促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教育。

.激励教育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反映和体现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全体性、整体性和主体性。激励教育突出强调了人的素质结构内容的核心——心理素质,并把教育首先指向教育的主体——人,拓展人的潜能,建立改善人的内部动力系统,确立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为导向,形成三个具体结构内容: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扎实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激励教育强调解决学习的主体机制性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激发形成学生积极的成功体验,促使建立完善良好的心理品质,既是激励教育的素质培养目标,也是促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介手段,并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原动力。

.激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这句话道出了激励教育法成功的秘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心理需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使我深深地感到,要管理好一个班级,要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虽然有许多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但有一种教育方法是通用的,那就是激励教育。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激励教育是众多教育手段中最有效的,也是最易实施的,且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励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就是指奖金、奖品或其它物质行为的奖励,而精神激励是指各种形式的表扬、嘉奖给予一定的荣誉等。物质激励在一定的情况下是不可少的,其效果也可能是巨大的,但它不如精神激励灵活方便、作用持久。因此,我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用最多的还是精神激励。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榜样激励法

学生都有崇拜伟大人物的心理倾向,他们崇敬的对象有生活在身边的周围人物如父母、老师;有历史和生活环境以外的人物,他们对心目中所崇敬的人物会毫不怀疑地接受和仿效,并且作为学习、生活中仿效的榜样。针对这一特点,首先要求老师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对教育效果至关重要,学生对所崇敬的老师的教导言听计从,并且处处有模仿的意向。其次要把世界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伟人和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勤奋学习的事迹介绍给学生,这对他们也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让学生知道伟人并不是天生就是伟人,他们在孩提时代有的还是出了名的"坏学生""差生",他们过去也曾有过一段不好的时期,但后来转变了。相信伟人的经历可以振奋学生丧失了的意志!他们往往会把自己投影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并且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希望,产生超越现在障碍的勇气。另外是树立学生周围的榜样,如本校、本班的先进分子,一方面扬声势、造气氛,并请先进者介绍先进事迹,激励其他学生效仿,向他们看齐,另一方面,在给予先进者肯定的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引导他们看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激励了先进,又激励了后进。

2.情感激励法

激励教育的指向是学生的情意系统,“感人心者莫呼情,”学生的情感具有两面性,既有对现实否定情绪,产生消极伤感之情;也有对现实的积极肯定,激昂向上的进取情感。我在班级管理中注入情感精度,把自己的爱心与温情化作清凉的细雨,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把外界刺激励逐步转化为自我鼓励的内缀力。在教育学生时,抓住时机,巧妙激励学生。有时运用学生对昔日的痛恨之情,使其吸收失败教训,警惕重蹈覆辙;有时充分利用学生获得成功时体验到的那种兴奋,让积极的情绪长驻学生心中。同时,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总是从欣赏学生的角度同学生交谈,接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愿意把老师当知心朋友。吐露内心秘密。学生也在被爱护与尊重中感到老师的理解与真诚。老师从而窥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激励教育的最好契机。

3.语言激励法

孙子曰:“赠人以言,重于珠宝,伤人以言,重于剑戟。”"说话"实在是一门很大的艺术,明明是同样的内容,可是却由于表达的方式不同,给予对方的感受也有些不同,比如老师对某个学生说"你的乒乓球打得很棒,但功课实在太差了!"无论谁听了这句话都会不高兴的,如果把表达方式稍微改变一下:"你的乒乓球打得很棒,如果功课能加强的话,那就太好了!"同样也明确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时却成了一句中听的赞美的话。

即使学生的缺点不能按照原样说成是优点时,也有与其缺点相对应的并可以予以表扬的长处。例如:不管是绘画还是音乐,孩子都是不能注意到细小之处的,这时可以笼统地把作品说成是很有气魄的。可以这样给予表扬:"总的来看(听)很好,尽管还有一点不细致,但是却很生动,使人看(听)了很高兴!"此外,就是由于过于紧张,把琴弹错或画画错等场合,如果对学生说:"你过于紧张,是个胆小鬼,没出息。"那么不管怎样教,学生也是不会轻松愉快地去进行表现的,把缺点作为缺点直接指出来,反而会阻碍和扼杀学生的成长。如果用:"做得多好哇,这样努力下去,再一年的时间,就很了不起了,老师将会多么高兴啊!"的方式去激励学生,某些缺点是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而逐渐被克服掉。

4.理想激励法

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人所共有。对自己前途的思考和憧憬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不可替代和估量的动力。特别是处于花季的中学生,对自己的前途、理想的想象是积极的,也是多向的。学生是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要从小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制订终生的奋斗目标,学生高昂的热情尤其需要信念的理性支柱,只有坚定的信念,对光辉真理的执著,对胜利前景的确信,是进取精神的强有力的理性支柱,有了这种精神支柱,才能不断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产生持久的学习行动。我在教育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的美好愿望,引导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同时,也注重教育学生尊重现实,教育他们以实际出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己完美人格的必要性,以及充分认识个性的差异性和社会需要的层次性,要求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要用平常心去对待,不要期望过高而不切合实际,避免产生失落感。另外在教育学生时,多说鼓励性的话;少说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5 成功激励法

成功,能给人带来满足、幸福等美好的感受,从而激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增强自我效能感。向学生介绍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校友里和学生身边的成功典型,常能使学生受到启示,树立起“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的信心,激发起进取的力量。 平时,我一贯要求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具体要求,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争取超过以往、超过自己的榜样,争取更好。另外,在日常班级活动中,我积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发展特长、体验成功的机会,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赞扬,也常能使学生受到鼓舞,树立起奋斗的信心与勇气,创造出更大的成功。

6.归属激励法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感受在集体中有地位,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加倍努力。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或纪律差,得不到老师、同学及集体的认可,往往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自卑心理,个性畸形发展。我在班级管理中,组成不同形式的活动小组,让每一位学生有职责、有任务,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这种形式,把每一位学生拉进集体中,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

.运用激励教育进行班级管理,班主任还应把握好“度”

激励教育是班主任管理班集体,教育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激励教育关键要把握好""""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出这个界限,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就是说。如果刺激过"",就会出现"超限效应",引起学生心理不耐烦或边区现象,"欲速则不达"""而不""。相反,""不及,不能感奋,""而不""。因此,教师实施激励教育,一定要把握外界教育影响与学生思想内部需要和动机,情感和意志联系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选择好角度

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时,师生间感应敏锐,随时会发生心理上的交流与撞击,产生多种心理效应。因此;进行激励教育。一定要选择好角度,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变换角度,巧妙地寻找学生最佳接受点。
2 掌握好程度

激励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性格和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确定场合;范围,火候,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自觉性与盲目性错综复杂,有时好奇冒险,出现偶发事件。这时班主任更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掌激励教育的程度。尽量不使他们因 "栽面"而破罐破摔。
3 把握好时机、尺度

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激励教育时机、尺度。平时多观察了解学生,对其"闪光点"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外界刺激与行为之间迅速建立联系,以巩固良好的行为方式,加强思想认识。学生获得荣誉和成功之时,是鼓励教育的最佳时机。

但如果对学生进行批评。否定。惩罚等负强化激励教育时,不要"刮脸皮",打"遭遇战"。如遇到倔强的学生要借机渲泄对立情绪时,可以转个弯说:"先谈到这吧,我们都回去想一想。"这样冷处理不至于把事情弄僵。而当他们稍有悔改之意时,就应及时鼓励。把握时机,以达到教育之目的。

总之,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唯一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树立起奋发向上的进取意识,并自觉落实到以后的行动中。但有了好的激励方式,并不一定能达到最佳激励教育效果。这还需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同时把握最佳激励时机,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叶澜 《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

2《班主任工作艺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9

3 苏霍姆林斯基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4“让你的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成长,”《班主任之友》200012

5 周伟川“在笑声中批评”,《班主任》2001年第12

6 关仁彰 “激励——唤起学生内驱力的重要方法” 《班主任》2002年第3

7龚浩染、黄秀兰 《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

 


对新时期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途径及方法的一些思考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李强(610017)

 

【摘要】本文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中学道德教育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中学道德教育存在的“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结合自己8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在中学生道德教育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了在新时期进行中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以便我们能更好地改进中学德育工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贡献。

【关键词】:含义   现状   途径    方法

 

对中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学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社会观念的更新,对我们的中学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目前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学生在社会上接受了不良影响,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在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德育工作(特别是中学道德教育)仍然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比如,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新时期必须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通过学习和自己8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笔者就谈谈对新时期中学道德教育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中学道德教育的含义、现状:

道德教育是中学德育的一项基本内容。指一定的社会或阶级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从而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实践一定的道德义务的道德活动。但是,由于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思想不端正,由于“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得如何的唯一标志,在现行中学教育中事实上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即抓应试教育硬、抓包括德育在内的素质教育软。这样就使当前中学的道德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较突出的有:一是一部分学生政治心态的逆转与社会责任感的淡化,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对理想和远大目标的追求却相对忽视。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许多学生自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习惯,校内、家内“唯我独尊”的不在少数,他们缺乏责任意识,不懂的关心,不知道谦让,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以致于不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明学习的目的等等;二是自主意识的觉醒与个人奋斗的狭隘倾向,过分关注切身利益和私欲的满足,对道德行为和纪律、法制观念却相对忽视。在道德观念上,有的学生呈现出“六大倾向”———物欲化、冷漠化、粗俗化、躁动化、无责任化和虚假化。三是思想文化追求的多元化与盲目迷信的倾向。膨胀的自我意识纤弱的情感体验,使之不自觉地陷入人生的迷茫。四是生活追求的新潮与高消费倾向。吃讲排场,用要高档,穿着名牌化、言谈港台化、娱乐新潮化。此外当前的一些中学生还存在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不强,抗挫折能力差、劳动观念差,缺乏劳动习惯、厌学情绪普遍存在等等缺点。然而道德教育是对个人道德水平和社会道德风貌发生作用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学校的德育就必须重视道德教育对塑造个人的道德品质重要作用。学校和社会应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深刻理解“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是提高全民族思想素质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环节”,中学德育“一点放松不得”。

二、进行中学道德教育的一些途径:

首先,在中学道德教育中应有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和研究教育策略,唤醒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学会做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 ,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对于教育者来说,道德教育应该充满人文和人性的的色彩,尊重受教育的内在需要。学校教育最终只有转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时,才能取得真正的、积极的效果。

其次,加大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力度。 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公民道德建设等内容溶入教材,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政治课教学应增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内容,密切联系实际;遵循学生认知、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必要时还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去思考问题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理解别人的一些需要和问题。

第三,在其他学科中进一步渗透道德教育。中学其他各科教学都包含有丰富的道德教育因素,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是否去发现、挖掘和利用它们。如文科教学的德育价值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思想品德渗透;理科教学的德育价值在于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劳技学科的德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勤俭仆素、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艺术学科的德育价值在于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心灵;体育学科的德育价值在于培养守纪、团结、互助、机智、果断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等。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没有过急过高的要求,也没有强加说教的感觉,容易作到扎实有效。

第四,加强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 在学校教育中,一种教育思想或方针的贯彻实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这里的实践活动是广义的,除了课外活动以外还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为此,中学德育的实践活动要与实施《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相结合,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相结合;通过开展有组织的班、团、学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开展科技节、艺术节和体育活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求真、求美和求健的品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培训和心理治疗的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还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教育计划,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德育基地、社会调查、军政训练等,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参与社会,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提高思想觉悟、培养高尚情操和增强劳动的观点。

此外,还应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 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社区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并吸收家长参加道德教育过程;学校要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兼职校外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等社会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做好德育工作。还要建立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德育基地,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实现德育的社会化。

三、进行中学道德教育的一些方法:

第一、讨论法:在中学道德教育中,应该把道德教育过程成为一个对话的过程。今天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它高高在上或“自上而下”的盛气凌人。克服这种不足的办法是通过对话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我们所说的对话是极其广泛的。它可以表现为以道德认识为目的的师生观点性讨论,在讨论中师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教育双方间的平等讨论,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二、故事法:教师要选择一些具有思想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故事让学生阅读或听人讲授优秀文学作品和名人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

第三、榜样法:强调教师的师表作用,一个教师向学生所传授的那些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他本人就首先应具有。此外还可以以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和模范事迹激励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这样学生可以从内心产生巨大的道德力量,推动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其实,在中学的道德教育中方法还有很多,如:实践法、角色扮演法、社会参与法等等,我就不一一介绍。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形势下,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的要求下,我们中学道德教育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增加新内容,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方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做出贡献。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参考书目

①《初中教师之友德育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教师道德修养读本》团结出版社

③《教育研究》(尊重学生需要改进道德教育)2002年6期

④《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的培养)时事出版社

 

 


 

这不是一场“独角戏”

——班主任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  苟燕华(610017)

【摘要】

每个孩子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家庭教育,也离不开学校教育。班主任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班主任要做好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桥梁,认真和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更主动地,更积极地配合学校工作,共同促进孩子发展进步。

【关键词】班主任  家长   教育

每个孩子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家庭教育,也离不开学校教育。孩子在家里由家长负责,在学校由老师负责。如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使其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呢?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两者在教育学生成才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最直接的组织者、教育者,无疑其作用是不可轻视的。

那么,班主任该如何与家长沟通,使之主动地、愉快地配合搞好学校工作呢?

首当其冲的是班主任要狠下功夫,全面掌握学生情况。班主任在与家长见面之前,一定要对学生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尤其是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分析其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特别是由于家庭教育造成的,更需要和家长对症下药。家庭教育的不当,对孩子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道德品质。因此.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

l)家长本身品行不端,身教言教都差。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可是有的家长却自身道德不良,品行不端,满口脏话,行为粗鲁,自己整天只知道喝酒,其他事情一概不管,更别说子女的学习;有的家长散布封建迷信;有的家长本人道德败坏,作风不正。

2)只养不教,重养轻教。一些家长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忽视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有的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客观原因之一。有的孩子,或者家长身居外地,或者父母双亡,或者父母离异,家庭结构破坏。无人管教。另有家长误认为教育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放松了家庭中严格的管教,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

3)两种极端、宽严失度。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无原则溺爱,包庇、袒护,帮助子女隐瞒事实,把责任推向别人。还有一些家长对子女粗暴,动辄打骂、训斥、关锁、饿肚子或赶出家门,这种教育方式只能使孩子越变越坏,造成严重的后果。

4)要求不一,互相抵消。如果父母双方对子女教育的要求不一致,就会使双方的影响互相抵消,甚至留给子女两面派的不良影响。有的家长当着子女唱对台戏,一方唆使子女骂另一方。有些家长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有意无意地通过言论、行为方式给子女以各种不良的影响。这些,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极坏的作用。

对于这些问题班主任都必须认真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询问班上的其它同学,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这样与家长交谈时才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把教育理论搬出来给家长上课。这样是达不到与家长互通情报、互递信息、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好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的。只有班主任在与家长见面之前,就对该学生做出全面而又真实的分析,明确与家长见面所要达到的可行的目标,才可能使这样的见面发挥实际的作用,否则就只是留于形式,使许多家长觉得到不到学校与老师交换意见都是一样的。由此可见,班主任在与家长见面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其次,班主任在与家长见面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对待学生的家长要一视同仁。

首先老师在心理上不能因为背景和状况的不同对家长分类,更不能带着世俗的功利色彩,以貌取人,以职取人,以财取人。由于每位学生的在学校的表现不同,班主任不能人为地把家长也和学生画上等号。特别是碰到处理学生问题且涉及到不止一位家长时,班主任更应该注意对待家长的态度:热情周到,礼貌而又不失作为教师的谈吐、气质和知识水平。当然,更重要的是一碗水端平,平等待人。如果班主任不能公平的对待家长,给家长造成的伤害,暂且不论,就说对学生的影响,作为教师,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而现在老师已经“身”不正了,让学生如何照出自己?又将会学成什么模样? 对教师的失望可想而知,对心灵的伤害又由谁来弥补?重者还可能会使他们对社会的失望,影响他们日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对待家长的态度是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关键的一环。

2、班主任对待学生家长应该心平气和。

班主任和家长应该是“同盟军”,是站在同一阵线上的,不存在谁是领导者,谁是被领导者的问题。当然即使作为教师,与家长也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所以班主任在对待家长时,应该用商量的语气,绝不能把学生在学校犯的过错强加在家长身上,只要学生在学校一出问题,就把家长叫到学校,发顿怨气,批评一通,这样极伤家长的面子,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且“物极必反”,如果每次一出问题就把家长叫到学校训斥一番,不仅会使家长丧失把子女教育好的信心,而且会使学生无所顾忌,觉得请家长也无所谓。这是在平时处理学生问题时,在开家长会时,更应该做到心平气和。在众多类型的家长会中,最不能让家长忍受的是“训人型家长会。有的老师一旦发现学生考试分数不高,就会对冲学生发火,有的这样还不罢休,还要在家长会上,对那些学习差的学生反复点名,再三强调、批评,诸如:家庭辅导跟不上了,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了,家庭环境有问题了,家长素质需提高了,等等。老师毫不客气地指责、训斥家长的失职,好像学生考不好完全是家长的责任,致使家长不敢去开家长会,甚至一见到老师就害怕。其实班主任应该相信任何一位作父母的家长都是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家长见面应该是共同探讨对孩子实施正确教育的途径,这应是一个交流的机会。班主任应该借此机会和家长说一说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明确下一步班集体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手段,开展什么样的班队活动等,了解家长在家里通常采取什么方式教育孩子,从而使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和家长,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把学生教育成才。 班主任只有做到心平气和,才能同家长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才能赢得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合作。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学校和家庭间建立和谐、密切的联系,使教育形成合力向心力,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3、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庭教育是最初打开学生智慧心灵重要的一环。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一般来说,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在家访、家长会和同家长联系时,这对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进而管理好班集体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也喜欢毫无保留地向家长反馈学校、老师、同学和班级情况。许多家长也非常重视自己孩子受教育的状况,对孩子的班主任、科任老师的调配,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等总想问个究竟,观察自己的孩子及其他孩子的学习表现,常常比老师还要深入、细致、具体,从而相应地对学校教育做出一些评价。这时就要求班主任要虚心听取,不与家长争吵、争辩。当然,班主任在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时要具有判断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由于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家长在提出意见和建议时,难免有点偏袒,这时班主任要有较强的判别能力,冷静分析;另一方面,在心理上,班主任对家长的意见(有时甚至是尖锐的批评)要有宽广的胸怀,较好的素质,摒弃自己是专业教育者我懂你不懂的一些想法,虔诚而耐心地倾听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感谢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只有这样,以情动人,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达到同家长互相交流科学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的目的。

综上可见,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是谁的独角戏,而是学生、班主任和家长共唱主角。当然,班主任在其中还是“编剧”,是他让这出戏继续演下去,而且可能决定这台戏是否唱得精彩?所以每一位班主任都必须全力以赴的对这个角色负责。

 

参考资料】:

《道德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编  时事出版社

《初中教师之友(德育卷)》  牛序芳 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集体形成的策略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锐 (610017)

摘 要班级是学校中最基层的组织,教育方针的贯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实现的,班级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任务,而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班级是学校的组成单元,所以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抓好班级的管理,是班主任的职责。

关键词 班集体   共同目标    责任心与集体意识

 

班集体是由全体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它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又是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班集体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把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班集体的发展结合起来。班集体不会自发的形成,必须通过班主任深入细致的组织、培养和教育。班集体也不会一蹴而就,必然经过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首先要确立班级的共同目标。班集体是学生活动的基本阵地。它既是教育的力量,又是教育的结果。班集体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规划,是全班学生心中的希望,是班集体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引导班级成员确立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关键。班级目标应当体系化,具有层次性、方向性、可行性和鼓励性,要实现各方面的结合一致。

要实现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结合一致。以实现目标的要求和时间为依据,可将班级目标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层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分层次、分阶段的排列目标,使前一层次为后一层次打下基础,后一目标是前一目标的继续和发展。班主任既要引导从长远的角度去把握班级目标,使班集体的长远目标同学生的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又要使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近期行动目标能体现长远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实现长远目标的信心。我在2002年3月接手高二00二级三班时,由于该班的问题非常严重,再加上班主任走得很仓促,我在对该班没有任何了解且无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匆忙上任,学生并不欢迎我,而且有抵触情绪,开展工作非常困难。通过2、3天的个别学生谈话,了解情况,利用部分同学想学习的心理,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把转变学生的懒、散的习惯作为我近期的工作重点,把教会学生“说话”作为近期目标,利用刘诚同学在犯错误以后,不但不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是千方百计的寻找客观原因,态度极不端正,顶撞老师,结果把事情弄大,受到学校的处理的事例,告诫学生人不可能不出错,但是不能用错误的方法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而是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文明对话,在很短的时间内,扭转了这种情况。接着,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对迟到的学生提要求,加强督促。有一次,刘建同学迟到,这个同学由于家庭的原因和家庭教育管理方式的问题,他身上的社会习气非常严重,在班上与几个同学结成团伙,自称老大,故意顶撞老师,破坏课堂秩序。我把他请进办公室,让他坐下。然后问他,有什么话要说吗?他说:“我迟到了。”我说:“能解释一下原因吗?”他把家里的一些事说给我听,我一下就明白,他的心理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已经扭曲了,有些问题是依靠我个人的力量或者学校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我很严肃的告诉他,很多的东西我们可以选择,但父母我们是没有权利选择的,你必须面对,而且可以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它,却不能自暴自弃,不拿自己的前程当回事。接着告诉他,他的有些行为已经严重违反校规校纪,在校服上写的严重侮辱学校声誉的打油诗,已经是违法行为。学校已经给了你改过的机会,别把学校、老师的宽宏大度与容忍看成是无能……。通过这一次以后,他的行为有所收敛。其他的同学也就能按时到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然后,在把精力转到抓学风等其他问题。学生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会因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处于新的追求之中,始终保持积极上进的势态。

还要实现班级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结合一致。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着自身需要与欲望的社会个体,不可能只是为着实现班级目标才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并为实现班级目标而积极努力,然而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些属于自己的个体目标。这些个体目标对于班级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其影响的好坏、大小取决于学生的个体目标与班级目标的结合程度。还是在高2002级3班,有两位同学姜旭、李焓,他们是准备考美术专业。但是班里的黑板报从来没有主动承担过,姜旭只知道学习,李焓贪玩。我找过他们谈过话,但是作用不大。半期考试结束后,评选“三好生”,姜旭的成绩在第二名,但是他落选了,李焓申请加入共青团,也在支部大会上没有通过。而且他们都不服气,主动来找我谈心,等他们说完了以后,我问:“你们自己觉得符合条件吗?你们为这个集体争取过荣誉吗?你们有过奉献吗?”他们沉默。我又说:“你们只知道考大学,你们心中还有这个班集体吗?如果你不爱这个集体,最终会被这个集体抛弃的。现在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他们:“我知道该怎么作了。”从此以后,黑板报的图画部分两人主动完成。用他们的特长为集体服务,既为班集体争得荣誉,又巩固自己的特长,把个人的目标溶入集体的目标当中。

其次,还要培养每个成员的责任心与集体意识。我认为每个成员具有责任心和集体意识,是一个行政班成为班集体的基本要求。只有当所有的学生都愿意为集体的荣誉而共同努力奋斗,自觉关心他的一切活动,把自己的行动与集体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对自己的所有行为的负责,承担其相应的后果。我刚接手高2003级3班时,由于该班是由另外两个普通班中的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组成,要管好他们难度是比较大的。简单的说教是没有作用的 。我决定从抓学生的责任心着手。学生在做清洁卫生和课间操时,他们非常的不情愿,总觉得与自己无关。于是,我选择学生稍加注意就能解决的问题入手。我结合我校的“校风整顿月”活动,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细致的教育工作,从小事着手,抓清洁、抓出勤、抓课堂纪律,严格管理。通过对彭瀚同学的批评教育,引发全班同学的讨论。根据班规的要求,如果有同学影响班集体的荣誉,就必须为班集体作一件事,弥补自己的过错。一天,彭瀚同学迟到,我教育后,要求他自己作一件事,弥补自己的过失。他不愿意,其他的同学对他很不满意,大家都对他提出批评。可能是众怒难犯,他终于改变自己最初的决定,为集体作了一件事。通过这件事,我明确提出,高三·三班是我们大家的集体,自己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必须承担所产生的后果,而且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挽回不良后果。班集体的荣誉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荣誉。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对它负责。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校风整顿月”的评比中,得到学校的表扬,每位同学都为自己的努力得到学校的表扬而高兴。借此契机,提高要求,号召所有同学抵制不文明的言行,弘扬正气,借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当然,这不会一帆风顺的,参加“12·9”歌唱比赛,由于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水平,事前的准备工作没有很到位,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同学们下来都在相互指责,大家都垂头丧气。我主动承担了排练中我的责任,也作了自我批评。并没有批评同学,但是对在活动中曾建强同学边唱歌边吃口香糖,作了严厉的批评,并要求该同学向全班同学作检查,经班委会讨论,决定曾建强不能参加半期后的评优资格。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每一位班集体成员都必须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班集体。大家都是平等的,谁都不能特殊化。现在,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心都得到了增强和提高。路还长,要做的事还多。目前,对学校的每一件事,他们都能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法律知识竞赛”,同学们一共得到七个一等奖,五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超过半数的同学获奖。我班有九个同学参加校团委的团课学习,其中七人合格,他们都递交了申请书。在支部大会前,全班同学讨论后,再交支部大会讨论,有三位同学没能够通过。我也找三位同学做工作指出他们的不足,希望他们继续努力,改正缺点,争取下次获得通过。现在,同学都认识到入团不是随便的事,它是优秀同学的组织。这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心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要注意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正确的舆论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班主任和全体班级成员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共同努力培养起来的。培养正确舆论的根本在于树立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启发学生自觉分析所见所闻中的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表扬批评,要罚在理扬在外。要善于抓住带倾向性的问题,而且还要有预见性。不论是谁作的好人好事都要及时公开的表扬,使之产生带动他人的作用;错误言行无论谁犯,也应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使之不再蔓延。在2002年12月的发展新团员时,由于陈莉同学觉得,介绍人刘思蕾同学给自己写的材料,不利于自己入团,就在班上找刘思蕾同学闹。刚好是我的课,在我弄清楚是怎么一会事以后,我首先肯定这一次团支部的同学的工作认真负责,对每一个同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是无愧于共青团员的称号的,是应该成为每个同学学习的榜样。而且,他们的评价与我们科任老师的评价几乎一致,说明他们是负责的。陈莉同学不能接受同学的批评、建议的作法是错误的,不喜欢听取不同意见,不愿意改变自己,而且找同学理论、胡闹,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行为。我建议团支部重新对陈莉进行考察,建议班委利用本次班会课在全班进行讨论,希望陈莉同学好好反省,采取行动,争取获得同学的谅解,取得全班同学的谅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挽回不良影响。象这种事,如果不及时的加以解决,完全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同情。对错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会让人觉得关键时刻放放水吧,把个人的恩怨溶入到原则中去,这非常危险,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不利。同时,也告诫其他的同学,看到这样的事,你们早就应该站出来,批评、抵制陈莉同学的错误行为。现在看来,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最后,要做好后进生的工作。后进生通常是指学习不努力,学习成绩差思想上不求上进,品德水平较低的学生。但他们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有自己美好的幻想、抱负,他们也有改正错误追求上进的要求和决心。这些学生尤其需要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鼓励。一般来说,后进生或多或少具有一些不良因素,如过度的自尊心理、自卑心理、恐惧心理、应付心理、厌学心理、逆反心理等。其中严重的自卑心理是引发其他不良心理的心理根源。班主任要主动尊重和爱抚后进生,消除阻碍其进步的心理障碍。要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因人制宜,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例如高2003级的曾建强同学,他大多数时候学习不用心,成绩较差,但是他精力旺盛,机灵、敏捷、好奇,重感情,好动贪玩,耍小聪明应付老师,爱打抱不平,惹是生非,出风头。对他我采取疏导、迁引的办法,促使把他旺盛的精力、智力和情感用到学习上,用到为班集体服务上来。安排他担任班上的经济委员,负责管理班上的班费支出。让他觉得老师还信任我,就不能给自己丢脸,让他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参加报考体育特长生。现在虽然还有一些毛病,但何以前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另外的情况,比如智力较差,自卑感较重的学生,应该从想办法开发智力,培养学习信心和兴趣着手,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补上拉下的功课。有一点进步及时的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体验成功的感受。坚持正面激励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要善于在他们身上找“闪光点”,哪怕是一些苗头,还不稳定,也要给予表扬,倍加爱护和扶持,促使其发展成为稳定的积极因素,真诚的表扬与激励,是对学生的巨大鼓舞,能使他们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乐,从而迸发出改过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同时,班主任也要严格的要求他们,诚恳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帮助他们克服。对后进生的教育一定要注意准确性与启发性,注意批评的语气、声调、分寸和场合,注意启发学生认识问题。要动员班集体的其他成员尊重后进生,关心和帮助他们,把他们吸引到集体活动中来,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而自觉的接受集体的教育和帮助。还要加强与科任教师的联系,交换后进生的情况,提出一致的教育要求,争取科任老师的支持,发挥科任老师教育转化后进生的积极性和特殊作用。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常常遇到学生的反复和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因此,班主任要有心理准备和精神准备,耐心教育,持之以恒。后进生的思想反复既有先兆又有规律。因此班主任要认真研究学生,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及时抓住苗头,防微杜渐,把反复性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要有热情,有信心,又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

教育工作很大的特点是人际交流。他是靠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交流,知识交流来进行的。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心灵才能塑造学生的心灵,只有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班主任是一个班的学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班级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刘福国:《班主任工作概论》,重庆出版社

2、叶澜:《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3、王铎全:《教师之友》,文汇出版社

4、朱佩荣、高文 译 [苏] A 阿莫纳什维利著《孩子们,你们生活的怎样》

5、朱佩荣、高文 译 [苏] A 阿莫纳什维利著《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浅谈中学信息道德教育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张文勇  (610017)

【摘要】: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导致中学生道德的诸多失范现象,同时引发中学生的人格分裂。如此情景之下对中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是势在必行。这种问题必须引起家庭、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得到这三方面的配合;加强对中学生信息道德观念的灌输;加大法律对违法网吧的监督和查处力度;培养中学生信息道德自律和道德自省的意识。

【关键词】信息道德   网络    教育    失范   措施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调查报告,截至到2002年6月30日,在中国网民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68%。其中25至30岁年龄阶段占16.1% ,13至24岁年龄阶段占50%左右,这一结果说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是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网络)的最大群体。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阶段,好奇心、逆反心理都很强,最容易出现信息道德行为的失范问题,因此,我们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这一新时期出现的特殊问题。

一.中学信息道德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例如信息的主要载体——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巨大的使用价值, 同时也存在值得警惕的负面效应。目前,青少年是上网的最大群体,是上网的主力军。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正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左右着他们日常行为准则,网上许多内容不健康、不文明,已经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致使其道德意识、法律意识逐渐淡化。主要体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信息言行随意放纵。笔者在班上曾经就“我与网络”的话题展开过调查,其结果表明:有40%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有80%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不外乎就是:出于好玩、表现个性不痛快的时候发泄一下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大家都用我也用。此外,大部分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部分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笔者曾了解到,一位班主任老师在一段时间里,在自己的手机里连续收到黄色短信,其内容不堪入目,经最后调查,肇事者是自己班上的一位男生。但问及动机是,就是觉得好玩,新鲜、刺激。

信息道德观念模糊。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1%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45 %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笔者期末考试,要求学生就本期学习哲学的体会,写一篇中论文,可以广泛的参考一些材料,结果,在上交论文的时候,我发现有些文章纯粹是从网上照搬的。当问及为什么要这样时,一脸轻松的回答:从网上下载后就是自己的了。高二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至此,实在让人感叹。

心理冲突明显。在我的问卷调查中,问及为什么喜欢上网聊天和游戏时,大多数的回答是: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冲突可见一斑。

二.中学信息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信息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21世纪的社会是以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人在信息社会中 就应遵循在这样特征的社会中,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总和——信息道德。当今的中学生为了在这样的社会中适应就应了解这样社会的行为规范,以尽快适应这样的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信息道德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信息反映的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知识、情感、文化和社会制度,信息内容的这种地域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沟通不便造成的。而由于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信息的传播出现超地域特征,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都更加频繁、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得相对普及,目前在国际互联网上,美国的网络用户要占到全球用户的54.7%,,英文信息要占到全部流通信息的95%,并且美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确定了因特网的技术标准,这就给西方某些文化霸权主义者以可趁之机。它们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极力向世界各国倾销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 。如果说在殖民时代,西方列强是靠商品和武器对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政治文化渗透的话,那么在网络时代,它们靠快捷方便的网络传播就能够更有效地做到这一点。中学生作为信息接收和使用的主体,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经常性地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

进行信息道德教育是铸就中学生健康精神阵地的重要手段。信息网络既是信息的万花筒,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如果中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就会为一大堆信息垃圾所淹没。由此而导致的道德问题已经出现,有些已经相当严重。这些不良信息主要包括:一是有害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流毒。从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可以看出,其暴力和色情是很重要的诱因。而色情的来源有多来自于网上信息。 二是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是到处都充满祥和与善意。甚嚣一时的法轮功邪教组织首领李洪志,就多次在因特网上或大肆传播法轮大法歪理邪说,从精神上毒害群众;或发布所谓经文,传达指令,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到党政机关聚众闹事;大、中、小学生深受其害的也不在少数。必须引起警惕。三是导致青年学生人格嬗变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尽管可以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力,还可以提高英文的阅读能力,但同时,如果青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则可能长时间沉湎其中,导致生活规律紊乱,人格发生改变,其行为特征与毒品成瘾行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难怪有人将网络游戏称之为电子海洛因。中国青年报2003114日的报道“北京的一份调查表明:中学生网络成瘾者达14.8% ,”笔者所在的班级有一位学生周xx,为了网络游戏一学期中先后逃课16次,近10次夜不归宿。面对这些不良信息,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会选择,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已经势在必行。

三.中学信息道德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针对这种情况,江泽民主席指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因此,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该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这也同时给作为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提出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根据笔者的经验和了解,认为应从以下一些方面来着手:

1.客观面对、理性思考。面对信息时代的青少年信息德育的诸多失范行为,教育工作一定不能急躁和呈现无奈之举。因为网络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是由人发明出来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利用网络开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加强信息道德理念的灌输。无论什么领域中的道德都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结果。作为信息领域中的道德规范,中学生从未接触和面对过,我们一定得加强对这一领域中的道德规范进行全方位的灌输。使他们明确在这一领域中活动,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3.道德教育是施教与受教双方活动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知、情、意、行、信五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我们在进行网络道德建设时要体现教育的民主和平等精神,尊重中学生的人格,多进行施教与受教的双边活动,注重以身示教,给中学生良好的典范。德育是社会综合教育影响与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人的德育素质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过教育者努力,特别是受教育者主动配合下形成的。这也就要求网络道德建设中应采取科学的态度,教给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增强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

4.要规范网络经营,让网络经营者加强自律,加大法律的查处和监督力度。网吧等网络经营场所是直接面对网络消费者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要从法律规范、技术排查、内容审查、文明经营等方面要求网络经营场所遵循应有的网络规范,为广大网民提供健康文明的上网场所和网络环境,使其成为人们学习、娱乐、交流、休闲的文明场所。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各方媒体报道:很多地方禁止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网吧的法律形同虚设,这也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5.要逐步形成强大的文明上网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和教育广大网民文明上网,自觉抵制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和不健康的东西。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包括家庭的力量,加强教育,加强管理,使广大网民,尤其是刚刚走入社会的青少年,成为健康合格的社会主义网民。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一位母亲,风雨无阻,充当网吧义务监督员。这件事给我的启示很深:只要社会、家庭、学校携起手来,我们的信息道德教育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6.转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用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对待发展中的信息道德问题。我国目前的德育存在较多缺点,如:理论过深、内容过多、道理过简、材料过旧等。修订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教材,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

7.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结合网络,把现实的德育方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把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改善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其适应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在学习、成长、择业、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走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怪圈,找回生活中真正的自我。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观是全社会的重大责任,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而学校作为青少年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全新的头脑,智慧的眼光,解决这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此必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参考文献

1.   试论信息道德》:罗晋辉,上海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www.263.com

2.《浅谈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张建军  , 大连理工大学 刘连峰

3.《网络道德:大学德育的新课题》  www.163.com

4.《浅谈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 :王丽萍,北京大学附属小www.163.com

5. 《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  》:刘微  www.sohu.com

6.《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探讨》:左明章  许雄,《中国电化教育》2002第3期

注:本文获2003年成都市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研讨会二等奖


树观念、学方法,做新时代的班主任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王枝国  邮编:610017

摘要】作为一个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责任重大,其工作辛苦而光荣,平凡而富有意义。千头万绪的工作,除要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外,具有科学的教育方法也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班主任树立三个观念:新的教育观念,发展观念,持久观念;并学习、探讨、运用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观念  方法  班主任

 

作为一个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责任重大,其工作辛苦而光荣,平凡而富有意义。他是学校领导进行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各科教师、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因素的协调者。班主任的工作就性质而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管理。然而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要创建一个"政治合格、成绩过硬、班风优良、纪律严明、团结有力"的优秀班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要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外,具有科学的教育方法也至关重要。它应该是给在黑夜里迷失方向的学生点燃一盏指路明灯,为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的学生送去一块木板。运用怎样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树立三个观念。

新的教育观念。班主作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例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异性之间会产生神秘感和好感,并想着单独相处,有的人称男女生交往过度为早恋,针对这种现象,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交往,会使其对异性的神秘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真挚的友谊。

发展观念。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的一代。如果每次活动内容都大致相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效。

持久观念。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工作,有时全身心的投入并不一定会得到回报,班主任对此早就要有所准备,尤其是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进展更为缓慢,因为这类学生的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容易放弃,所以反复性很强,使转化工作的难度增大。班主任要认清这类学生的特点,反复抓,抓反复,要有足够的恒心,坚持不懈,一旦他们又一次犯错,我们首先得保持心平气和,再一次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弄清可能隐藏在背后的原因。往往很多后进生的家庭、社会背景都较复杂,也许在他们小小的心灵背后,还背着沉重的负担,如父母不和、家庭经济危机等等,都可能造成他们的表现反复无常,我们应对症下药,解开他们的心结,抚慰他们的心灵,将他们从岔道上拉回来。

学习、探讨、运用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

“严”与“爱”有机结合。

“严”即对学生似严父般的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爱”就是对学生如慈母般的关心、爱护,并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促其成人成才。这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互相依存。严是爱的具体表现,爱是严的最终目的。班主任工作中一味严,学生会反感,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一味溺爱,学生不但不会被感化,反而会使整个班级状况一团糟糕。只有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既有较强的约束力,又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促使学生进步,搞好班级管理。

全面关心学生。

对学生的关心,不应该只在学习方面,还应该在心理与生活方面。当学生在心理与生活方面产生困惑与困难时,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平时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发现学生的不正常现象,接着便可请学生单独谈心,了解情况,及时疏通、帮助,调整好学生的心态,解决他们的困难,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样,教师也会得到学生更多的理解与热爱。初二000届五班学生马某,初二时表现恶劣:上课扰乱课堂纪律,经常旷课,抽烟、赌博、打电子游戏,根本不想学习,教师教育也拒不改正,并且态度恶劣。后经私下了解,得知他的父母离异,互相推卸责任,踢皮球,不想抚养他,初二下期发展到极点,那段时间他几乎连吃饭、睡觉都成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积极与他父母联系,解决了他的吃住问题,并且促使了他父亲对他态度的巨大转变,以至积极与学校配合,在暑假中对学生耐心教育,使其在初三有了本质性的转变,学习努力多了。由于基础太差,所以不懂的很多。但他好问,有一次在上自习课时找数学教师问数学题竟用了整整一节课,并连说:“我懂事太晚了。”初三上期末语文考试第一次考了一个及格分——68分。

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

其实质就是教师如何走下“神圣的讲坛”,更亲切的走向学生,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也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有更好地实施的土壤。老师真正走到学生中,有时蹲着、有时坐到学生中进行指导,营造一种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班主任教师在课堂上当然应该严格要求、树立威信,带领学生向知识的高峰攀登,但在课下最好注意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交朋友。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无话不说,教师也才能了解更多的学生情况。平时与学生多接触,一起参加运动,互相拍拍肩,甚至“吹牛”,让学生感觉教师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亲近的朋友。教师也可以朋友身份给学生提一些适当的忠告,帮助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方面取得进步。这样,学生不但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也会更加尊重教师,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严”中有“宽容”,“严”中有“弹性”。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也当然应该“严”,但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严”中有“宽容”,“严”中有“弹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对学生"尽其所长,恕其所短",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因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便注定他们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此时,如果教师一味“严”,不留丝毫转环余地,学生往往会难以接受,容易形成师生当场对立,或学生口服心不服,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的心远离教师,甚至反感教师,与教师唱对台戏。相反,如果教师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宽容与弹性原则”,有时主动给学生找一个台阶,甚至“相信一次他的谎言又何妨?”,先给学生一次机会,再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严格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反省,触及心灵深处,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也让学生感觉教师有人情味,不好意思再犯同样的错误。

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即给每一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及时使用肯定评价性语言,而少进行批评。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一般来讲,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我们经常提赏识教育,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灌输就能做到的。赏识要有发自于内心的信任、尊重、激励才能做到。信任就是相信孩子能行,并把这种信任落实到平时的言行中,使孩子体会到你对他的信任,进而激发孩子的自信与自强。要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甚至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以正面表扬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但是,少进行批评,并非不批评,而是批就批到“点子”上,批得狠。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批评过程中一定要维护学生自尊心。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就不同的方面对学生大力表扬,尤其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即使他在某一方面有一小点进步,都要特别表扬,并且进一步提出更高的目标,促其一步一步前进。当然,学生犯的较大的错误也要毫不留情的严厉批评,可批评要注意时机、场合,切忌过多过滥。虽然批评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辅助手段也是必要的,但过多过滥的批评只会使学生麻木不仁,尤其行为习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更是如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批评的次数少一些,批评的力度就可以大一些,反而可以使学生对批评的印象更深,对其教育也更深切。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不发火一切好说,发了火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从而也容易树立起教师的威信。

攻心为上,请家长为下。

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的心态, 让他们也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用爱的钥匙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用爱去影响他们,改变他们。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的不同都导致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谈话、周记、家访等手段了解他们在校的感受,以及他们的家庭、社会关系、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好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针对学生实际表现和心理状况,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心与心的碰撞,而不要轻易请家长。每个学生在其思想深处都有一个感情切入点,教育学生时,只要把握好时机,找准他们的感情切入点,就比较容易打动学生,使其深受触动。教师再巧妙引导,联系到当时对学生的教育上来,一切问题都容易迎刃而解,可以使学生受到充分而深入的教育。请家长只是关键时侯作为解决问题的杀手锏,偶尔使用效果好,经常使用效果就没那么好了。初一九九八届五班学生李某,初二下期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扰乱课堂纪律、抽烟、打电子游戏等。教师对他进行教育,他还顶嘴,拒不承认。后来经过对他家庭情况的了解,得知他父母离异,全靠母亲一个人的微薄工资抚养他。并且,他虽然贪玩调皮、坏习惯很多,但对母亲的感情很深。所以,在单独对他进行教育时,找准他的感情切入点,首先不谈他的各种错误,而是着重谈其母亲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抚养他,这样的单亲家庭,母亲是多么地困难。作为儿子,他是最应该体谅母亲难处的。谈到这里,他大为感动,眼眶湿润,满脸愧疚之色。不但深刻认识检讨了所犯错误,而且保证要改掉坏习惯,努力学习,用良好的成绩回报母亲。从那以后,他转变很大,不但上课认真多了,而且课下还千方百计补习功课,初三上期末考试考出了语文71分、数学85分、英语72分的较好成绩。这种情况,当时如果不采取“攻心为上”,而只是采取请家长的简单办法,肯定收不到这样好的教育效果。因为即使请来家长帮助教师把学生强压下去了,学生在心里也仍然会对教师不服气,又哪里谈得上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开展多种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有人曾说过,学校生活应该是孩子们的乐园、家园、花园、学园。我们坚信:教育应寓于活动之中,教育应渗透在孩子们的笑声中,教育应深入到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只有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才会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新的天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发现的环境,才会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无拘无束中进行情感交流,心灵接触。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的关系。许多优秀班主任的经验表明寓教育于活动中对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对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在学校虽然必须以学习为主,但也不应该是“读书、读书、再读书”,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因为这样只会让学生对学校、班集体产生反感。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既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又感受到集体的欢乐,从而增强学校、班集体的凝聚力。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之类的时间,结合实际情况,举行一些有关教育的活动:庆国庆诗朗诵,假期见闻谈,三分钟演讲,元旦集体生日会,班级辩论赛,校园排球赛等。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等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而且让学生产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和依恋,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从而让学生感到放长假难过,反而留恋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总之,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我们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班主任工作的艺术也无穷无尽,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为努力培养更多社会有用之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刘福国. 班主任工作概论[M]. 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1.527

[2]    .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30

[3]  全国模范班主任教育思想和管理艺术[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91


关于在班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探究

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  吴鸿 (610047)

 

提要本文通过在班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主要探索了实践过程中班主任应注意结合科任教师和班级自我约束力量等因数形成教育合力。提出了实践过程中班主任角色的转换和活动实施内容的相关建议。

主题词班课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合力

一.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01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基本组织形式的班级应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国家教委办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对班主任教育作了明确规定:班主任是实施班级教育的具体承担者。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班级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密切接触决定了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只有班主任才对班级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变化和发展最为清楚,才能最具针对性地灵活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及时解决问题。

“班课”和“班会”构成中小学课程表中“班会课”这一项目,是教育行政部门以“指令性教学计划”的形式发挥班主任进行班级教育职能所提供的教育时段。班会不同于班课主要表现在:后者是一种会议或活动,具有教强的随意性,前者是一门课程,具一定理论体系而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一定程度的稳定性。选择在班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由于班课是班主任进行班级教育的时段;其次,班课的实施形式较其它课程更为灵活机动,易减轻学生的课堂压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二、在班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教育合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是每一位教师实施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基本着眼点。科任教师相对于班主任权威色彩较淡,在和学生进行交往时,学生的个性会受到不同影响,这种影响力同时也会在内化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时发生作用。由于每位教师本身就具有不同个性心理品质,那么,这种影响必然就会有不同之处,甚至出现相悖的情况,在学生进行选择和内化的过程中往往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进行教案设计和实践过程中应该切实加强和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班主任与家长的分歧主要在于教育观念的不同。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者,确立了“学生要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观念,即包括良好心理品质,而家长则片面强调“智力教育”,忽视“心理教育”,这一矛盾表现在教育方式上,就存在着学校的民主教育和家庭的专制教育,学校的科学教育和家庭的溺爱教育的矛盾,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情感选择。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载体,家庭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班主任在班课中进行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时,尤为注意要解决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遇到和暴露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班主任和家长的教育合力。

班主任与班级自我约束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教育的最高层次就是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不断内化、不断提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学生在学习的最初阶段也是存在这种能力的,尤其是中学阶段,只是表现为能力的差别而已。因此,班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为要注意利用学生的自我约束力量,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在班级的集体教育之中也存在集体的自我约束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巧用班级的自我管理,从班级的凝聚力、班干部的管理,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等方面入手,使班主任和班级的自我约束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班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应注意角色转换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平等”。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心理互动的过程中必须是一种平等的身份,教师的身份和观点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否则,就只会让班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演变成传统模式下的说教教育,引起学生的反感,与研究目的背道而驰。这就特别要求班主任必须放下“权威”,和学生达成感情上的共鸣。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从从教学手段上属于活动教学。所谓活动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达到教学目的。班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表演、游戏、制作等活动,寓教育教学于活动之中。因此,课堂上需要的不仅仅是权威角色的教师,而更应该是有主持人似的教师来充当这一角色,在活动教学中营造这样一种课堂氛围——有好奇、有疑问、有争论、有笑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心理情感达到升华。

再次,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并迅速发展的特殊年龄阶段,这时学生特别关心自己的形象——从外貌到内在的各个方面,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被人尊重的愿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自我表现的愿望也空前迫切,愿意在别人尤其是权威者的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班主任在这时就应当放下权威和主导的角色,成为一名观众,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享受成功的喜悦。

列宁说过“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只有学生理解了你的情感,悦纳了你的情感,你才能引导他们步入真理的殿堂。在班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应当贯穿的角色就是作学生的朋友,进行婉转的情感传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应与班级情况紧密结合

由于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完全忽略了班课的实现目标,按照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从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训练到情感培育、意志力性格的培养等)编排,其内容系统完整,结构严密,但没有反映班级所关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缺乏问题性。班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坚定意志,克服学习困难,身心愉快地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树立学生的集体观念、全局意识,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通过形式多样轻松愉快的心理教育方法,改革班课陈旧的模式,为德育工作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发展探索新的思路。因此,教学的设计和活动的开展重心应落在紧密结合班级情况以心育德,以心理体验活动构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健康心理品质。

 

【参考资料】

《现代少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刘晓明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张嘉玮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主任之友》     2001年第六期、第七期


中学文科教育弊端与措施浅析

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  张文勇   610017

【摘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学科改革势在必行。中学文科教育在发展中遇到诸多的问题,因此也导致了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没有与时俱进的文科教育理念的确立与定位,就不会开创文科各学科教学的新局面。只有走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道路;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客观对待传统教材和教法;只有培育起中学文科教师肥沃的人文精神土壤,才能走出一条我国中学文科教学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文科教育;人文学科;教学理念;措施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课改与教改也在轰轰烈烈的进行,面对改革,中学各学科发展何去何从,为谁首是瞻,此问题让多少教育者备受煎熬。本文试就中学文科教育弊端、价值取向与措施做一粗浅认识。

一.中学文科教育现状及其弊端

我这里说的文科指的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律、宗教、伦理学、艺术等方面的学说。在中学阶段,文科主要包括语文、政治(法律、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地理学科。从文科所涉及到的内容来看,它所关心的问题都在社会、人生、以及人的思想认识领域内。文科教育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应是以关心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基本目标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

在国外文科教育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地位平等。但在我国文科教育没有相应的地位,它被消融在科学教育(主要指自然科学,例如物理、化学、数学等)的目标之中。这种现状和问题从中国近现代就已经开始。因为在中国近现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之下(生产力水平极低,远远落后于世界),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领域中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等)显示了它的巨大魅力,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彻底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中国近年成功的例子也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对科学的崇拜达到了极端的盲目。如此之下,文科教育没有给与相应的重视也在情理之中。但由此而导致的诸多问题也相应产生,触目惊心:无数事实表明,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的过程,也是严重破坏自然的过程,在我们利用核能之时,它也是可能变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时,互联网的优势有可能变成世界毁灭之劣势。

此情此景之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比比皆是,用科学教学的方法、思路(一定要有技术效应、经济效应)来对待文科教育在发展中的问题也随处可见。例如标准化测试(高考、中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套标准化的语文题、政治题就作为检验学生文科素养唯一手段。当然由此衍生出来的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颠倒主体与主导的教学关系的做法、语文教学中的困惑都在“情理之中”.当然,北大才子杀死导师,清华学子虐杀灰熊也在“情理之中” ,浙江金华市中学生杀母也似乎别有隐情。

不理解文科教育教学归属、意义之所在,不改变重理轻文的现状,不更新文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评价体系,仅靠改变教材或教学方法,我们进行的课改和教改是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的,我们的文科教育教学仍会在迷雾中挣扎。

二.中学文科教育的价值取向及理念之辨

在当前,中学生面临两种教育,第一种姑且称作技术知识教育(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它具有工具性质,第二种是以人文精神培养为目的文科教育,它更注重精神价值(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营造美好的社会环境等)。两种教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体现着不同的性质。前者揭示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规律,后者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前者的标准是规范的和统一的,后者的标准是多变的和多样的;前者强调客观事实,后者强调主观感受;前者的工具性(实用价值)重于目的性,后者的目的性超过工具性;前者培养的是做事能力,后者培养的是做人的能力。因此,在中学文科教育中应体现以下的一些价值取向。

1,中学文科教育的过程是呼唤真善美和体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美国校园里那么多暴力行为的发生,本质上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在日本,人文教育的危机也是相当的严峻。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对老师的关爱、父母的教导反感,甚至击起他们心中的仇恨;鲜艳的花朵遭到随意的蹂躏;可爱的小猫、小狗遭到不经意的虐杀;无力反抗的小孩遭到中学生心理和肉体上的欺负;弱势群体遭到无端的鄙视,嘲弄……在此过程中,人的真善美在哪去了?人的生命价值观在哪去了?上述行为的发出者不一定没有接受过教育,他(她)的哲学考试不一定不及格,他(她)的道德评分或许还很高,或许他(她)还是人们崇拜的高手(技术)。在中学文科教育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生命价值的探求和体验应该成为重中之重。语文、政治、历史、法律等知识的传授应始终体现这一精神。

2,中学文科教育的过程是历史的感悟与现实的紧迫相结合的过程,是民族精神和博爱品格培养的过程。我们在教育中应从历史的教训中启迪:具有良好人文背景的德国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日本这样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为什么也会出现法西斯?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什么会出现10年文化大革命?这些告诉我们:当国家举出一面大旗要大家朝一个方向跑的时候,会以一种倾向掩盖另外一种倾向,会暂时隐没甚至失落某些暂时不需要的东西(人文精神,这些东西很容易被大家所遗忘),但当大家发现它的紧迫的时候,已经无法阻止各种(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邪恶的发生。在中学文科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在历史中感悟,在现实中增加紧迫感,培养良性中的民族精神。

3,中学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有生命的存在并不等于有生命的质量。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要让短暂的生命充满阳光,要让学生真实、愉悦、充实的活在当下,使学生的学习的过程成为欣赏的过程,成为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中学文科的价值导向。在哲学中欣赏哲人的智慧,在文学中欣赏人性的舒展,语言的精美,在艺术中感悟多彩,要让五音不全的人也会哼,色彩不全的人也爱涂,大字不识的人也有诗。但现实中文科教学的情况却是令人质疑:文采飞扬的语文课变成了生词抄写课,灵智生辉的哲学课变成了八股文似的背诵课,学生得到了所谓的基础知识,但失去了兴趣、激情、灵性,享受变成了被动接受。

三、中学文科教育措施

针对中学文科教育的这些弊端和应坚持的一些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在中学文科的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措施。

1、提高文科教育在学校学科教育中的地位,文理并重,文理结合。没有对文科教育地位的准确定位,就不会有文科教育功能的实现。没有正确的文科教育理念的确立,就不会有科学的文科教育行为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应文理并重,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在国际上的做法是促使科学人员树立人文思想,以关心人和人类社会的利益作为自己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使科技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类的需求,最小程度的伤害人类。这也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要让我们的人文学科科学化。在中学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利用理科的思想方法来改善和发展文科的理论体系;借鉴理科发展中的现代科技成果改善和优化文科教学。例如运用音像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来优化我们的文科教学。这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同时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

2、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客观对待传统教材和教法。在中国,学校教育的课程是有限的,教材的内容也是有限的。我们应知道教材只是体现教育思想的一种工具,我们而不应该把教材看成对教育思想的束缚、限定。使用教材的目的是见木知林,不能陷于教材,而应高于教材,用思想来统一,用人文精神来贯穿,整个文科教育体系都应以此为核心。各门学科都应遵循:感悟——理解——表达——获得精神的自由,创造性的表达人生。在教法上应知道,文科的教育是标准的教育,统一的教育,更是多样化的,充满个性的教育。没有批判和创造性的文科教育,与时俱进的学科特点,这样的文科教育是失败的文科教育。这种特点在中学政治课的教学中便能充分的表现出来。

《中国青年报》2002年11月28日头版以《撞倒南墙不回头》为题报道了山东青岛高中语文教师王泽钊因嫌现在的统编教材缺乏人文精神而自编了一套150余万字的高中语文教材的事迹。此后中央电视台教育.科学频道对此作过专访。其中的思想不必细述,仅从以下的一些摘录便可见之:“高三时他曾用两个晚上给学生讲浮洛伊德,学生问王老师高考考不考这方面的内容,他肯定的告诉学生,不会考,但他告诉学生这些东西虽然现在没用,将来一定有用”。“他的语文课远远超出了很多人印象中的模样,音乐、美术、艺术、摄影、时事、对人生的看法都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如果哪间教室不时响起掌声和笑声,闻声找去,只见一条大汉坐在教室中间的课桌上,一群傻小子和傻妹在四周只顾咧着嘴傻乐,不用问,不用问,那准是王泽钊老师在上课。”“按王泽钊老师的理解,语文的工具性通过高中以前的教育已经满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性,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他在为学生选择作品时,尤其注重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要让学生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才能热爱学习”。

3,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性地利用多种手段,尤其是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来营造人文情景。“情景教育”最先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最终逐步完善起来,并渗透到其它学科的一种大教育思想。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他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有关语文教学知识性和工具性的纷争,将语文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按笔者的观点,情景教育还具备了向其他文科学科渗透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内播放歌曲或让学生唱他们喜爱的歌曲;善用语言创设情景;选用适当的录象在课内放映;引导学生编排相应的小品在上课时表演;鼓励学生讲相关的故事;善于引用适合的漫画等。

4,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培育文科教师的精神土壤。在文科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如形和影的自然亲和,似声和响的关系相得益彰,言语对话的形式传递的是心灵交流的内容。 这对文科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首先必需具备足够的文科知识,体验并蕴含相应的人文精神。在一堂优质课之后,有人问这位授课老师,这堂课题他准备了多久,这位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我的每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其次,要把掌握的素材随时梳理,适时适地的加以选择利用。再次,体验学生之所体验,感悟学生之所感悟。教师应把文科教学当成欣赏的过程,变成体验生命价值的过程,变成展示自由精神的舞台。文科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还应绝对避免功利的价值取向。

5,教师在文科教学中,应该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确立起着巨大而又无声的作用。学生的评价以及判断标准很多时候是从老师处所得到的。当某种方式不能正确或全面的评价学生之时,宁可不评价也不要枉加评价。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3).

[2].梁廷高(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讲稿 [M].四川: 2002,(8).

[3].陈思和.我们面对的两种教育[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8).

[4] 钟启泉,崔永郭,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5].中国教育报 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