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contact
国学社首页
学校首页
访客留言
国学社章程
美文精选集
国文读本
每周《论语》一则(二十四)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解读】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开创的儒学诞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而他又是上古以来礼乐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反过来则可以说,上古礼乐文化是儒学的摇篮。在西周社会的礼乐制度走向衰微的时候,孔子洞悉到的不是礼乐文化本身的废弃,而是看到了礼乐文化的永恒价值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功用,并预感到礼乐复兴的历史必然,并为此进行了顽强不懈的奋斗,特别是理论方面的论证,为礼乐复兴提供了思想依据和精神动力。他认识到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对音乐的体认是把音乐(艺术范畴)的“美”与道德(仁德范畴)的“善”联系起来。让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仁义礼智信”的教化作用。
  孔子“美善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的。他与道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影响着我国传统音乐。于是这“天人合一”也转而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哲学基础,决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从整体上来看是人文主义的,一方面,要求音乐同社会及伦理密切结合,与人际关系相联系;另一方面,认为音乐应当自然和谐,与万物相通。从古代演奏雅乐到今天农村中演奏的葬礼音乐和北方非常流行的秧歌,无不是表现着人际关系。仁也好,乐也好,都是通过人格的内力达到至美至善的境界。外达可以平和情绪,和谐感情,行为向善,人际关系融洽,内化可以使人修炼德性,陶冶情操,旷达人生,提升境界,形成一种稳固特征的民族心理。

  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教化,这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在先秦的典籍中无不强调了这一作用。礼乐之教就是和谐人的情性,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婆媳(姑妇)均能和睦相处。作为首创私人教育的教育家——孔子,他把礼乐之教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认为对人的教育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乐一体,社会政治秩序与音乐仪仗等级互相作用,使音乐体现出统治形态,成为国家礼器。 荀子在《乐论》中更明确地说:“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报口腹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总之,先秦儒家是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教育功能的, 强调了用《诗》、《书》、礼乐进行教化, 这里要求统治者以人情为美,以仁义为贵,修善节文,整齐仪容,乐顺天道,悦于教化,便可形成恭敬安详、礼乐融融的人间气象。(章继广老师编辑)

返 回

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一段37号 邮编:610017 电话:(028)86932875,(028)86918258 传真:(028)86945017
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 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0771号 Copyright©2003-2005 All Rights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