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contact
国学社首页
学校首页
访客留言
国学社章程
美文精选集
国文读本
每周《论语》一则(三十)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4》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5》
【译文】 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干坏事了。”
孔子说:“发财和升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宁愿不接受。贫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宁愿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么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解读】 追求金钱和富贵,是人们的正当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人类的价值取向。但是如何去求取,这就涉及到人生观和社会观的问题。孔子强调了两条做人的价值准则:一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二是立身处世必须把仁的理念贯穿于人生言行的始终。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要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 
  人是一个生物的人,他有生物需求;人又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又有道德需求。因此,功名富贵人人都喜欢,人人都希望自己升官发财,成名成家,前途远大,这是一般人共同的积极的心理。但是视金钱高于一切,追求金钱不顾一切,难免成为金钱的奴隶。作为仁者,这种功名富贵如果来路不正,他是一定不会接受的。贫困人人都讨厌,但一个具有仁道修养的人,决不会用不正当的手段脱离贫困的处境。一个人离开了仁道,失去了立身的根本,是不可能成就堂堂正正的事业和功名。所以真正修养仁道的君子,绝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那怕是在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也不会放纵自己违离仁的境界。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用仁德的修炼去规范人类的欲望,这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取之无道”的敛财小人,窃侯枉法的奸佞小人,尚不能受到有效的遏止,所以法制比德制更显得重要。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不敢做坏事,不好的制度往往会逼着好人做坏事。(章继广老师编辑)

返 回

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一段37号 邮编:610017 电话:(028)86932875,(028)86918258 传真:(028)86945017
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 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0771号 Copyright©2003-2005 All Rights Reserve